武老师15383615001
ISO22000 认证的关键注意事项:规避常见陷阱
部分企业在 ISO22000 认证过程中,因对标准理解不深入或执行不到位,导致体系 “流于形式”,无法真正发挥风险管控作用。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4 个关键事项:
1. 避免 “危害分析不全面”,覆盖食品链全环节
危害分析是 ISO22000 体系的核心基础,若分析不全面,后续的控制措施将失去意义。部分企业仅关注生产环节的危害(如交叉污染),却忽视了原料采购(如农残、兽残)、仓储运输(如温度失控导致微生物滋生)、终端销售(如食品储存不当)等环节的风险。正确的做法是:以 “食品链” 为线索,从原料供应商的种植 / 养殖环节开始,到自身生产加工、成品储存运输,再到下游客户的销售环节,全面识别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生物性、化学性、物理性危害,确保无遗漏。
2. 避免 “关键控制点监控流于形式”,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
关键控制点(CCP)是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 “核心节点”,部分企业虽设置了 CCP(如杀菌环节),但未按要求开展监控(如偶尔漏记温度数据),或监控数据 “造假”,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风险。企业需注意:
- 明确 CCP 的监控频率(如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杀菌温度)、监控方法(如使用经校准的温度记录仪)与责任人(如指定生产班长负责记录);
- 确保监控数据真实、完整、可追溯(如记录需签字确认,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);
- 若监控发现数据超出控制标准(如杀菌温度低于 121℃),需立即启动 “纠偏措施”(如重新杀菌、评估产品安全性),并记录纠偏过程与结果。
3. 避免 “供应商管理缺失”,把好原料准入关
原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部分企业仅关注自身生产环节的管理,却忽视了对供应商的审核与管控,导致不合格原料流入生产环节(如采购的蔬菜农残超标)。ISO22000 明确要求企业建立 “供应商审核与评估机制”:
- 对新供应商,需审核其资质(如营业执照、食品生产许可证、ISO22000 认证证书)、生产能力与食品安全管理水平;
- 对长期合作供应商,需定期开展现场审核(如每年 1 次)与原料抽检(如每批次原料检测农残);
- 若供应商出现原料不合格情况,需及时采取措施(如暂停合作、要求整改),并评估对已生产产品的影响。
4. 避免 “应急准备与响应不到位”,快速应对安全事件
即使体系运行良好,仍可能因突发情况(如设备故障导致杀菌不彻底、消费者投诉食品中有异物)引发食品安全事件。部分企业未制定应急响应预案,或预案 “纸上谈兵”,无法快速执行。企业需:
- 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(如产品召回预案、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预案),明确应急小组组成(如管理层、质量部门、销售部门)、职责分工与响应流程(如接到投诉后 2 小时内启动diaocha);
-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(如每年 1-2 次模拟产品召回),检验预案的可行性,提升团队应急处置能力;
- 若发生食品安全事件,需按预案快速响应(如召回问题产品、diaocha事故原因、向监管部门报告),最大程度降低损失。